新闻动态NEWS
半導體投資的核心機會和風險是什麼?
(文章轉自君临研究中心,如有侵權,請聯繫刪除)
未來30年,中國半導體產業有幹不完的活!
——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孟樸
這篇文章是君臨在某次線下活動中的演講稿,這裡整理了發到網上。
本次演講解決的問題
1. 機會:中國有沒有可能在半導體行業崛起
如果有的話,會在產業鏈的哪個環節、哪些公司最有機會?
2. 風險:高收益高風險並存的行業
在投資節奏和週期性上最應該小心的坑是什麼?
中國有沒有可能在半導體行業崛起?
相信今天來到這裡的朋友們,多多少少都對半導體這個產業有一些瞭解,因此那些公開報導上的投資熱潮、國家政策全力支持等等,咱們這裡就不多說了。
咱們這裡討論一點實際的問題,到底中國的半導體行業有沒有崛起的可能?
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是有擔憂的,畢竟發展了半個世紀,我國的半導體產業還是弱不禁風,幾乎在整個產業鏈裡的每一個環節,全球市場份額都不超過3%。
作為全球高端製造業的代表,難道是砸錢就能砸起來的嗎?
似乎沒有那麼簡單吧?
看看過去的漢芯事件、紅芯流覽器事件,補貼和造假就像一母雙胞,如影隨形。
再看看過去幾年的工業機器人,泡沫過後一地雞毛,國產機器人份額仍徘徊在20%左右,龍頭新松機器人在2015年以來股價跌了75%。
又怎能不讓人憂心忡忡?
既然來到這裡,我們就放下情緒化的偏見,讓我們深入去探索一下。
首先,我們都知道,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面臨的最大障礙是美國,美國擁有著全世界最發達和完整的半導體產業生態。
在美國半導體產業面前,我們簡直是以卵擊石。
美國半導體產業有多發達?
或許你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,卻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。
這麼說吧,截止10月份,美股市值130億美元以上的工業四大行業(機械、汽車、航太軍工、IT硬體)上市公司一共有75家。
其中,IT硬體行業以30家公司,占比高達40%排第一。
而在這30家公司裡,10家是下游電腦、通信等領域的設備商,20家是上游半導體產業鏈的公司。
他們包括——
數位晶片:蘋果(A 系列晶片)、英特爾、英偉達、IBM(超算晶片)、高通、AMD、賽靈思(資料中心晶片)、美光、西部資料(收購閃迪);
類比晶片:德州儀器、博通、亞德諾、微芯科技、美信半導體、思佳訊半導體;
設備:應用材料(綜合設備)、拉姆研究半導體(晶圓設備)、科磊半導體(檢測設備);
軟體:新思科技(IC設計軟體)、卡得斯(IC設計軟體)。
一共有蘋果、英特爾、英偉達、IBM、高通、德州儀器、博通,7家千億美元級別的頂尖公司。
在美國的各大行業中,擁有如此多千億美元級別公司的,只有軟體互聯網、半導體和醫藥三個行業。
美國半導體行業的強大毋庸置疑,那麼除了美國之外,其他國家的情況又如何呢?
實際上,在歐洲、日本、韓國、臺灣等地,同樣有著規模不小的半導體產業,我們再看一下:
歐洲——
設備領域:ASML阿斯邁爾(荷蘭飛利浦分拆),佔據了80%的光刻機市場。
類比晶片:恩智浦(荷蘭飛利浦分拆)、英飛淩(德國西門子分拆)、意法半導體(法國湯姆遜分拆),佔據了30%的類比晶片市場。
日本——
存儲和類比晶片:東芝(已退出)、富士通(已退出)、NEC+日立+三菱=瑞薩、索尼(CMOS感測器)。
設備領域:尼康+佳能(光刻機,已沒落)、東京電子(蝕刻設備)。
材料領域:信越化學(矽晶圓材料)、JSR(光刻膠)、JX(靶材)、日立化成、旭化成、住友化學等數十家公司,佔據了50%的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。
韓國——
三星、SK海力士,佔據了80%的存儲晶片市場。
臺灣——
台積電、日月光,佔據了50%的晶圓製造和下游封測市場。
聯發科是第二大獨立手機晶片公司,穩懋是全球最大砷化鎵化合物半導體公司……
看起來,歐日韓台等地區的半導體產業鏈也不弱嘛,完全可以跟美帝劃江而治、分庭抗禮!
那麼,在美帝半導體產業生態如此完善的情況下,歐日韓台的半導體公司又是如何頑強的成長起來的呢?
他們憑什麼?
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,我們必須從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史入手,抽絲剝繭。
半導體是怎麼出現的?
第一代半導體元件,叫電子管。
看這張圖:
這些長得像電燈泡一樣的元件,就是電子管。
話說一百多年前,愛迪生發明電燈泡,在研究的過程中,想找到最佳的燈絲材料,無意中發現了半導體的“愛迪生效應”,這是整體半導體產業的理論原點之一。
後來的科學家弗萊明發明了電子管,一個龐大的產業生態就此誕生。
電子管是用來對電信號進行放大的元器件,在此基礎上,下游的電話、收音機、雷達等電子產品陸續出現。
可以說,半導體產業是現代電子工業的基礎,二戰以前,整個電子工業都是建立在電子管之上的。
第二代半導體元件:電晶體。
電子管的輝煌持續了半個世紀,直到二戰之後,終於被更先進的電晶體技術取代。
這些插在電路板上的,就是電晶體。電晶體用固體材料封裝,取代了玻璃,品質更穩定、體積更小、功能也更豐富。
這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,由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發明。
話說肖克利這個人,拿了諾貝爾獎,是半導體行業的教父級人物,後來下海經商,在斯坦福大學附近開了一家公司。
公司沒做大,卻培養了一幫徒弟,其中有兩個創辦了英特爾公司,一個創辦了AMD公司,這便是矽谷的源頭。
不過,那已經是20年之後的事情了。
電晶體時代,有幾個重點的分支要詳細展開一下。
第一個分立器件。
分立器件,主要是功率半導體,在今天半導體產業鏈中的份額占比不大,只有5%左右,200億美元的規模。
但在早期,分立器件就是半導體的全部。
包括二極體、三極管、電容、電阻……等等。
那時候,整個電子工業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。
在歐洲,飛利浦、西門子、湯姆遜等工業巨頭紛紛涉足,後來他們將相關業務分拆出來,就成了ASML、恩智浦、英飛淩等當今知名的半導體公司。
美國自然也有德州儀器、博通等巨頭,但在二戰之前,歐洲工業的實力是能夠和美國掰手腕的,兩邊同時起步,很自然的就瓜分了這個時代的市場。
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:當一項技術、一個行業誕生的時候,做的早是很重要的,這叫先行優勢。
但是到今天,這個行業的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:
首先是二極體、三極管等市場,逐漸被中國產業鏈蠶食。代表企業是楊傑科技、華微電子、蘇州固鍀。
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低成本、性價比。凡是技術門檻不高的行業,無一例外的,都難以逃脫這樣的命運。
而歐美廠商,則固守著高端市場:IGBT、MOSFET等更複雜的元器件。
別以為功率半導體成熟的早,就沒有前途了,這其實是個誤區,因為IGBT這些新興技術,在5G時代即將重放光芒。
IGBT是能源變換與傳輸的核心器件,俗稱電力電子裝置的“CPU”。
5G時代、人工智慧時代,什麼終端設備的市場前景最具有想像力?是新能源+無人駕駛汽車。
在傳統的燃油車時代,也會用到分立器件,主要用在汽車空調和中控系統等地方,但總體占比不大,不如通信設備用的多。
但到了新能源車時代,車的動力從化學能轉換為電能,半導體的使用量大大提升。
據測算,一輛新能源車的半導體使用量,將比燃油車提升兩倍左右,其中IGBT等分立器件的使用量將提升5倍左右。
(资料来源:英飞凌,华创证券)
這是整個新能源車市場帶給半導體行業最大的成長機會。
而到2020年之後,隨著5G商用化,無人駕駛技術成熟,每台智慧汽車的半導體用量預計將再提升4-5倍左右。
在這個過程中,分立器件的成長性是相當令人矚目。
而在這個領域,目前的四大龍頭分別是歐洲的恩智浦、英飛淩、意法半導體,和日本的瑞薩電子。
為什麼會是他們,其實很容易明白,因為歐洲和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產業基地,正因為有下游的龐大需求,才孕育了這些巨頭。
面對著新能源和無人駕駛汽車的浪潮,業界如何應對?
美國的高通想要收購恩智浦,但這筆近500億美金的收購案,已經被我國政府義正詞嚴的拒絕了,收購就此流產。
我國擁有全世界占比50%的新能源車市場,又是無人駕駛的前沿陣地,這塊肉,當然是要留給自家的孩子的嘛。
第二個感測器件。
感測器件包括光敏、聲敏、壓敏、熱敏、氣敏、磁敏、濕敏、流體感測器等等。
這個領域的傳統市場規模並不大,全球只有100億美元左右,大約是功率半導體的一半。
不過呢,近年來這個領域可是混的風生水起。
因為不同感測器+微機械動力的結合,可以升級為MEMS感測器,即微機電系統,這可就厲害了!
你可知道,在無人駕駛汽車時代,一輛車想要獲得安全的行駛,前提是什麼?
除了晶片+作業系統,就是5G通信+感測器了,前者給車賦予了大腦,後者給車賦予了神經系統和感官系統。
缺一不可。
前面我們說過,燃油車升級到新能源車時代,最大的受益者是功率半導體,而從新能源車升級到無人駕駛時代,最大的受益者則是晶片和感測器。
汽車感測器這個領域,大部分的市場也是被前面說到的幾個歐洲、日本廠商壟斷,沒辦法,經過幾十年的積累,技術太深厚了。
那麼我國公司就沒有機會了麼?
當然不是,這個市場規模很大,分支應用很多,一些有技術積累的歐美小廠商近年來正陸續被我國的上市公司收購。
比如2016年,耐威科技7億元收購了瑞典的Silex,這是全球排名第五的MEMS晶圓代工企業,今年已經上升到行業第三。
插一句,目前我國最大的兩家MEMS感測器公司,分別是電聲領域的瑞聲科技和歌爾股份。
第三個板塊是光電器件。
光電器件又可以分成兩類:光轉電、電轉光。
光轉電:光伏電池、光纖光纜、CCD和CMOS(相機、攝像機)……
電轉光:LED照明、平板顯示、鐳射設備、紅外遙感等……
試問最近十年,我國哪個板塊的十倍股最多?毫無疑問就是光電器件了。從隆基股份到亨通光電、烽火通信、中天科技,從三安光電、利亞德、華燦光電到大族鐳射,十倍股簡直是層出不窮!
為什麼光電板塊如此火熱?
很重要的一點,來自最近20年的半導體材料革命。
最早的半導體材料,叫鍺,不過由於自身的缺陷:儲量少,生產成本高,化學特性活潑,品質不穩定。導致其並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應用。
後來,矽被用到了半導體材料中,很快就成為了市場的主流。
我們知道,矽是地球上最常見的元素之一,含量僅次於氧,地上的沙子、岩石、水晶,滿滿都是矽元素,這就讓他的生產成本得以足夠低,成為大規模運用的基礎。
另一方面,矽的化學特性也很穩定,絕緣性好,這就讓它得以成為高密度存儲、高性能運算晶片的基礎材料。
直到今天,半導體器件和晶片市場上,95%以上的材料仍然用的是矽,矽幾乎和晶片畫上了等號。
那麼,矽有沒有缺點呢?
當然有,矽最大的問題,就是在光電轉換、高頻、高功率性能上的表現比較差。
於是最近20年,越來越多的化合物材料開始出現,比如砷化鎵、氮化鎵、碳化矽。
矽表現不佳的領域,化合物材料得以大顯身手,在光電器件、功率器件、射頻器件領域大放光彩,技術革命層出不窮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,砷化鎵二極體可以發出紅光,磷化鎵二極體發綠光,碳化矽二極體發黃光,氮化鎵二極體發藍光。
可以說,整個LED產業都是建立在化合物材料基礎之上的。
過去十年,不僅是LED照明、LED平板顯示,還有光纖寬頻、鐳射設備等一系列技術的進步,這才有了十倍股頻出的繁榮景象。
未來十年,肉眼可見的,還有IGBT功率器件在新能源汽車市場、光纖和射頻器件在5G通信市場,即將到來的爆發機會。
更遙遠的,量子通信、量子電腦技術就是建立在化合物材料基礎上的;
目前的光伏電池,晶矽材料是主流,主要的優勢是低成本,但就光電轉換效率而言,並不如建立在化合物材料基礎上的薄膜電池;
可以說,過去的百年,是矽的時代,而未來的百年,有可能是化合物半導體的時代。
而在這個領域,最值得關注的公司是三安光電。
2014年5月,三安光電投資30億元成立三安集成,主要從事化合物半導體積體電路業務,已佈局完成6寸的砷化鎵和氮化鎵生產線。公司目前在全球擁有五大化合物半導體研發中心,擁有一千多件晶片專利積累。
2017年12月,三安光電投資333億元的“泉州芯穀”專案啟動,預計全部專案五年內投產,七年內滿產,主要從事的就是化合物晶片、雷射器、射頻、濾波器、功率器件的設計和製造。
預計專案滿產後,總營收規模將是當前的3倍。
前面講了這麼多,其實還沒有進入核心。
正如我們講到,半導體的核心材料是矽,在電晶體時代,越來越多的矽元器件被化合物材料取代了,但有一個領域,它或許永遠也無法取代矽的核心位置。
這便是積體電路。
當然,我們前面也說過,未來的量子電腦和量子通信技術是建立在化合物材料之上的,但因為後者的生產成本較高,有可能在數十年內都無法取代矽的地位,因此只能在高性能電腦、國防通信等不差錢的地方應用。
積體電路,英文縮寫IC,簡稱晶片,就是把大量的電晶體壓縮、集成到一塊半導體晶片之上,然後封裝而成。
第一代晶片,叫類比晶片。
包括兩類——
通用晶片(運算放大器、資料轉換器、濾波器);
專用晶片(信號處理晶片、射頻晶片、電源管理晶片)……
這個行業的龍頭是美國的德州儀器和博通,得益于二戰以來,美國電腦和通信設備產業的龐大需求,積累深厚,我國在這塊目前有亮點的種子選手不多,就不展開了。
第二代晶片,叫數位晶片。
又分成兩大類:邏輯晶片和存儲晶片。
先說邏輯晶片,這個行業在二戰以來,巨頭不斷湧現,可以說是半導體革命的主流戰場。
從大型電腦時代的IBM power系列晶片,個人電腦時代的英特爾、AMD,手機時代的蘋果A系列、高通。
數位時代,計算能力的反覆運算演進是主旋律,技術門檻極高,也因此一直都被美帝佔據著武林霸主的地位。
半個世紀以來,在這個領域,歐洲日韓都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,卻從沒有非份的舉動。
我國高層曾經恨過,也曾經大力政策補貼,搞自主可控,可惜控出來了“漢芯”這樣的騙子項目,後來也就不了了之,斷了念想。
那麼,中國有沒有機會呢?
其實是有的,邏輯晶片要做大,關鍵是兩點:起得早、技術好。
比如手機晶片時代,各家安卓晶片用的都是英國ARM公司設計的架構技術,這種技術功耗低,天然適合電池瓶頸突出的移動設備。
那麼,ARM在什麼時候開始研究這種技術的呢?
1985年,也就比英特爾晚了幾年。
可惜在PC電腦時代,ARM晶片只能用在一些低端電子設備上,光芒被英特爾掩蓋,但正是因為起得早,技術成熟,當世界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後,英特爾想追都追不上了。
改朝換代就這樣發生。
在傳統晶片領域,技術已經成熟和完善,我國想追上,其實是很難的,幾乎不存在機會。
但面向未來,人工智慧時代即將來臨,傳統的技術架構已經陳舊,註定難以適應,新的機會其實非常多。
比如深度學習需要大量的資料訓練,英偉達的GPU晶片得以廣泛被應用,股價在過去3年暴漲了14倍。
另一家公司賽靈思,他的FPGA晶片被廣泛用在資料中心上,在雲計算的雲端領域占到先機,股價3年翻倍。
還有一家以色列公司Mobileye,其晶片在智慧駕駛輔助晶片上佔有了90%的市場份額,2017年被英特爾以150億美元收購,收購前同樣是3年翻倍。
人工智慧時代,最大的特點就是:資料是海量的,應用市場卻是分散的,幾乎每個應用領域都需要定制化的專用晶片。
這就湧現出了非常多的機會。
除了我們前面說到的一些美國的新興公司,中國近幾年也是層出不窮。
比如寒武紀的晶片架構,被集成到了華為海思晶片裡,成為世界上第一款人工智慧專用通訊晶片。
比如比特大陸,其區塊鏈晶片技術壟斷了這個行業80%的市場,獨步全球。
比如獨角獸創業公司地平線的無人駕駛晶片、雲知聲的語音辨識晶片。
上一篇:环保部要求提高脱硝催化剂再生利用能力 或撬动3亿市场
下一篇:2020年科技產業大預測:半導體產業和記憶體市場將如何發展?
返回列表